栝城的拼音版

  • guā
    chéng
  • lín
    jǐng
  • hán
    máng
    céng
    dòng
    shǎo
    wēi
    xīng
    shuǐ
    róng
    róng
    dié
    zhàng
    héng
  • luò
    zhōu
    chuī
    yuǎn
    duàn
    yān
    shù
    dài
    huāng
    chéng
  • shā
    ōu
    jìn
    zhāo
    yǐn
    guān
    shù
    duō
    yàn
    bīng
  • què
    yīng
    huā
    tíng
    wài
    tài
    píng
    xiāo
    fèi
    chūn
    shēng
林景熙介绍和林景熙诗词大全

林景熙

林景熙,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
复制作者 林景熙
猜您喜欢

本草纲目 · 草部 · 黄连

形式:

释名 亦名王连、支连。 气味 (根)苦、寒、无毒。 主治 心经实热。用黄连七一,加水一碗半,煎成一碗,饭后过一阵(食远)温服。小儿减量。 伏暑发热、作渴、呕吐及赤白痢。用黄连一斤,切小,加好酒二升半煮干,再焙过、研细,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黄龙丸”。 骨热黄瘦。用黄连四分,切小,加童便五大合,浸一夜,微煎三四沸,去喳,分二次服下。 小儿疳热(遍身疮蚀、潮热、肚胀、口渴)。用黄连五两,切碎,以水调湿,纳猪肚中,缝好,放在饭上蒸熟,连同少许饭烂捣烂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另服调血清心的药,使病速愈。 消渴尿多。用黄连末和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又方:黄连半斤,酒一升,放在开水锅里,煮一伏时,取出晒干,三细,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 小便如油(按:这是消渴晚期病状)。用黄连五两、栝楼根五两,共研为末,加生地黄汁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牛乳送下。一天服二次。忌食冷水、猪肉。 破伤风。用黄连五钱,加酒一碗,煎至七成,再加黄蜡三钱溶化后,趁热服。 白浊。用黄连、白茯苓,等分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以补骨脂煎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痢症多血。用黄连一两,加水二升,煮成半斤,露一夜,次日烧热后空心服。又方:黄连一两,和鸡蛋白做饼,灸成紫色,研细,以浆水三升,慢火熬成膏。每服半合,温米汤送下。单以鸡蛋白调黄连末为丸服亦可。又方:黄连二两,切碎,放在瓦上焙焦,加当归一两(焙过),共研为末,再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陈米汤送下。 冷热诸痢。用黄连一两半、龙骨一两、大附子一个、干姜一两半、胶一两半,切细,加水五合,煮沸即停,稍冷再添水煮,如此反复九次,最后约得药汁一升,一顿服下。 痢疾腹痛,里急后重。用黄连、木香,等分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一天服一次。此方名“香连丸”。 伤寒下痢?荒芙场S没屏唤铩⑽诿范定去核,灸燥),共研为末,加蜡一块(如棋子大)和蜜一升合煎,捏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一天服三次。又方:黄连二两,熟艾如鸭蛋大一团,加水三升,煮成一片,一次服下。 鸡冠痔。用黄连末涂搽,加入赤小豆末更好。 痔病秘结。用黄连、枳壳,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水泄、脾泄。用黄连一两、生姜四两,同以文火炒至姜脆。取出,把两药分开,各研为末。水泄用姜末,脾泄用黄连末。每服二钱,空心服,开水送下。此方名“神圣香黄散”,亦治痢疾。 吐血不止。用黄连一两,捣碎,加鼓二十粒,水煎去渣,温服。 眼目诸病。用黄连不限多少,捣碎,浸清水中六十天,然后单取汁熬干。另用艾铺瓦上,燃艾,把熬干的药碗,盖在艾上,受到艾的烟熏。艾烟尽后,刮取碗底药末做成丸子,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甜竹叶汤送下。 眼睛突然红痛。用黄边锉碎,浸在鸡蛋清里,经过一夜,次日,滤去渣,以鸡毛蘸蛋清点眼。又方:用黄连和冬青叶煎汤洗眼。又方:黄连、干姜、杏仁,等分为末,用棉包裹浸入热水中,趁热闭目淋洗。 双目痒痛。用黄连浸乳中,随时取汁点眼。 泪出不止。用黄连浸水成浓汁搽洗。 牙痛。用黄连末搽痛处。 口舌生疮。用黄连煎酒,时时含漱。 小儿口疳。用黄连、芦荟,等分为末。每服五分,蜜汤送下。如系走马疳,可再加蟾灰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 小儿耳后疮(称月月蚀)。用黄连末搽敷。 胎动出血。用黄连研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妊妇心烦,不能睡眠。用黄连研末,每服一钱,清稀饭送下。 无名肿毒。用黄连、槟榔,等分为末,加鸡蛋清调匀搽患处。疮已溃或未溃,皆可用此方。 中巴豆毒,下泻不止。用黄连、干姜,等分为末,取一茶匙,水冲服。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黄连》

本草纲目 · 草部 · 姜黄

形式:

释名 宝鼎香。 气味 (根)辛、苦、大寒、无毒(一说性热)。 主治 心痛难忍。用姜黄一两、桂三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醋汤送下。 胎寒腹痛(婴儿啼哭吐乳,大便色青,状如惊风,出冷汗)。用姜黄一钱,没药、没香、乳香各二钱,共研为末,加蜜调成丸了,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钩藤煎汤化下。 产后血痛(腹内有血块)。用姜黄、桂心,等分为末,酒冲服一匙,血下尽后即愈。 疮癣初发。用姜黄研末擦上,甚效。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姜黄》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白头翁

形式:

释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气味 (根)苦、温、无毒。 主治 热痢下重。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蘖、秦皮各三两,加水七升煮成二升。每服一长。不愈再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可加甘草、阿胶各二两。 下痢咽痛。用白头翁、黄连各一两,木香二两,加水五升,煎成一升半,分三次用服。 肠坠偏肿。用白头翁根,捣敷患处。 包痔肿痛。治法同上。 小儿秃疮。治法同上。 附方 白头翁的主要药效是:清热、凉血。近年多用它作为治疗痢疾的要药,对急性及慢性阿米巴痢。功效都比较显著。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白头翁》

本草纲目 · 草部 · 秦艽

形式:

释名 艽,音交。亦名秦瓜,秦。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黄疸。用秦艽半两,浸酒半升中,空腹饮酒。有酒量的人服后易见效。又方:秦艽三两,牛乳一升,煮成七合,作两次服下。 暴泻、大渴、大饮。用秦艽二两、灸甘草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 伤寒烦渴。用秦艽一两,在牛乳一碗中煎到六成,作两次服。 急劳烦热(身体酸疼,骨蒸潮热)。用秦艽、柴胡各一两,甘草五钱,研细。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小儿骨蒸潮热,减食瘦弱。用秦艽、灸甘草各一两,每服一至二钱,水煎服。 小便艰难。用秦艽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次服。又方:秦艽、冬葵子,等分为末,每服一小匙,酒送下。 胎动不安。用秦艽、灸甘草、炒鹿角胶各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又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又方:秦艽、阿胶(炒)、艾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碗、糯米五十粒煎服。 一切疮口不合。用秦艽研末敷上。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秦艽》

本草纲目 · 草部 · 旋复花

形式:

释名 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气味 (花)咸、温、有小毒。 主治 中风壅滞。用旋复花洗净,焙过,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夜卧时以茶汤送下五至十丸。 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生过癣后不能复生)。用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风,等分为末,洗净患处,以油调涂。 耳后生疮(月蚀疮)。用旋复花烧过研细。以羊油调涂患。

复制 李时珍 《本草纲目 · 草部 · 旋复花》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