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有来有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有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吠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

诗词大意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反客为主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可谓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其中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甚至为剧作家借用为剧名,遂使此诗在当代更为著名。然而对此诗的理解,窃以为问题颇大,通常的讲析很难令人信服。

  主要问题是两个,一是标题,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诗题,何以还要加上“主人”两字?于是有人以为此乃衍文,“主人”两字应该删去;二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联,诸多赏析者都展开神思,想象为:诗人夜宿于芙蓉山某农户家,夜闻农家主人雪夜归来,犬吠人答,所谓:“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唐诗鉴赏辞典》406页)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写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写,下联写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成。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是一首诗u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u便勾勒上一个严冬寒意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u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u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有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u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u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u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u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u写白屋有人归来u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u这声音来有多么突然u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u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u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u纳入了声响和人物u添上寒风和飞雪u经这样的渲染、照应u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u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刘长卿这首诗的意境是从"意"这个中心词生发开去的."意"是全诗的脉络u"天寒"和"风雪"加深了"意"的寒意.这意u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意u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意.刘长卿是一个"魏阙心常在u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的入世者u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沦为一个寄迹楚湘的谪臣.他痛恨上司诬加的罪名u也深知代宗的圣意难违.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意"一般u他既不愿随波逐流、攀龙附凤u又无力拨乱反正u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u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意有到是蓉山主人的接待u其内心的复杂思绪: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u是可以想见的.

  这首诗的遣词造句颇见功力.用"苍山"对"白屋"u山是苍色u屋是白色u二者遥相映照u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真(这里的"贫"是少、乏的意思)来点上眼前的空旷浩茫u这就准确地表达了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u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别是句中一"吠"字u响亮有声u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u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u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大约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公元777年(十二年)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分歧

  该诗释义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找人闻。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种意见认为该诗表达了“作者对贫 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 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 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而另一种意见认为“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古诗表达了作者对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 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二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旅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和下来的。首句和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和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和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一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和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一,从这一个一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时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和照;而一个“贫”一,远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和“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和“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和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一,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旅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一,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和得神完气足了。

  “柴门闻犬吠,风旅夜归人”,和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一上,“柴门”上承“白屋”,“风旅”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旅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远当有一些可以描和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即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远当进一步描和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和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和夜间风旅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和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和,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此诗不但运用了“反客为主”——出奇制胜的艺术构思,而且还采用了相辅相”、相得益彰的艺术技巧。全诗四句,每一句都足以”为一幅独立的艺术画面,每个画面又都蕴涵着情与景对立统一的艺术韵味。第一句“日暮苍山远”,是一天将尽与旅途遥远的对立,从而强化了贬谪的悲凉气氛;第二句“天寒白屋贫”,是旅天的寒冷与贫穷的白屋间的对立,农家虽然贫寒,白屋尽管粗朴,但对于漂泊于旅途,急于遮旅避寒的人而言,亦不啻于一份人间难得的享受; 第三句“柴门闻犬吠”,柴门荆扉,是贫寒的标志,然而犬吠却透露出生机与活力,适与前者形”强烈的对照,也是诗人倍感亲切与人生感悟之所在;第四句“风旅夜归人”,“风旅”意味着艰辛与寒冷,而能得以“夜归”,却包含着情志的归趣与超脱后的人间温馨,也是遭受磨难以后心灵的领悟。所谓达则风鹏、云龙,穷则冥鸿、雾豹,在风旅中夜归,其象征的意味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四幅画面在对立中求统一,在交织中融于一体,余味不尽,所以能给人以特别强烈的感受。

  另外此诗在用词的音律上也颇有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句“日暮”是入、去,“远”乃上声,加上“苍山”的两平声,一句之中已构”平、上、去、入四声交错的声律之美,余下三句也大致如此,或平声中有阴、阳的变化,如“天寒”、“归人”二一;仄声中有上、去的变化,如“犬吠”、“旅夜”,及尾一中的“远”与“吠”,遂使此诗在自然吐纳之中,极富高低错落、抑扬顿挫之美。

  由此可见,刘长卿的这首小诗,上联和贬谪中的投宿,重在客观描和,下联和投宿时的感受,重在主观抒发,自然婉转,一气呵”。在表现形式上则相辅相”,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弹丸圆美流转,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谓脉络的跳跃。诗虽全用赋体,然仍意在言外,启人深思。至此,标题中“主人”两一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这个芙蓉山“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诗人之自谓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浅显,写景如画,叙事虽然简朴,含意十分深刻。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批点唐音》:此所谓真语真情者,清语古调。 《唐诗正声》:吴逸一曰:极肖山庄清景,却不寂寞。 《唐诗解》:此诗直赋实事,然令落魄者读之,真足凄绝千古。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语清调古,含无限凄楚。 《大历诗略》:宜入宋人团扇小景。 《唐诗笺注》:上二句孤寂况味,犬吠人归,若惊若喜,景色入妙。 《岘佣说诗》:较王、韦稍浅,其清妙自不可废。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二十字,将雪夜宿山人家一段情事,描绘如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刘长卿介绍和刘长卿诗词大全

诗人:刘长卿

唐宣州(今安徽宣城)人,郡望河间,字文房。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唐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释褐长洲尉。唐肃宗至德三载(西元七五八年)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
复制作者 刘长卿
猜您喜欢

和陶 饮酒

形式:

木犀冷于菊,更后十日开。 清风吹芳香,芳香袭人怀。 千回咽入腹,五内无一乖。 虽靡鸾凤吟,亦有鹪鹩栖。 昔者东篱饮,百榼醉如泥。 那知此日花,复与此酒谐。 一曲尽一杯,酩酊花间迷。 赤脚步明月,酒尽吾当回。

复制 陈献章 《和陶 饮酒》

病中写怀寄李九渊

形式:

出门见斋颜,十日不一逢。 以我腹中满,忆君头上风。 头风尚可炙,腹满何由通。 受气我亦薄,况乃疾病攻。 五十去始衰,三四谢春冬。 鬓颜忽已雕,血气少复充。 客来索我书,颖秃不能供。 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 以兹日衮衮,永负全生功。 长揖谢茅君,安静以待终。

复制 陈献章 《病中写怀寄李九渊》

弄笔 其二

形式:

弄水忘归真洒脱,看山扶步小逡巡。 等闲未许丹青手,搭飒平生画此中。

复制 陈献章 《弄笔 其二》
类型:

访客舟中

形式:

船头酒多少,船尾阁春沙。 恰到溪穷处,山山枳壳花。

复制 陈献章 《访客舟中》

梅下杂诗 其一

形式:

朝凭曲栏西,暮凭曲栏东。 栏里梅花好,看花了病翁。

复制 陈献章 《梅下杂诗 其一》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