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

癸巳生日二首

夜来终日雨如倾,晓起楼头喜渐晴。 血气衰微吾道胜,欲心死绝此身生。 一区宅愧先人业,万首诗垂后世名。 蚊喙收声蛙不吠,忽闻邻柳送啼莺。
收藏 方回《癸巳生日二首》
复制 方回《癸巳生日二首》
类型:

充善堂为吴氏题

厥初生人,禀性受中。 不患不善,患不能充。 血气既刚,物我交战。 不患不充,又患不善。 充而善者,可鸾可凰。 匪善而充,化为豺狼。 其充为何,勿助勿害。 鸡鸣而兴,善与利对。 申严界限,审察毫厘。 诚内伪外,理公欲私。 充无穿窬,义不胜用。 彼充孔扬,傲诞是从。 故得其正,泉达火然。 一有弗协,履冰临渊。 呜呼道微,志远瞻卓。 子如充之,明善守约。
收藏 陈杰《充善堂为吴氏题》
复制 陈杰《充善堂为吴氏题》
类型:

孟子大勇

大勇非由血气充,性情义命本来公。 至刚至直纯天道,逆理其间何所容。
收藏 陈普《孟子大勇》
复制 陈普《孟子大勇》
类型:

赠马乾甫

马氏之先龙作友,万里长途一日走。 骅骝騄駬是其孙,渥洼大泽称灵薮。 生来乾甫何奔腾,霜蹄汗血气凭陵。 西涉流沙晷未昃,北经瀚海踏层冰。 雄心勃窣未能已,更过苍梧饮郁水。 都阃黄公伯乐俦,一见叹息不能止。 秣以香刍覆以衣,千金价重倾都市。 乾甫乾甫须努力,勿负当年知己识。 迩来边塞盛风尘,横行莫避阴山黑。
收藏 韩上桂《赠马乾甫》
复制 韩上桂《赠马乾甫》
类型:

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能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正其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歧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故知起时,害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条理,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炙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跷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用针之服,必有法则,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灵,遇岁之虚实,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髣□。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益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收藏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能》
复制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官能》
类型:

黄帝内经 · 灵枢 · 卫气失常

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菀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旁取之。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对曰: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街;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  黄帝曰:善。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黄帝曰:病形何如,居之奈何?伯高曰:夫百病变化,不可胜数,然皮有部,肉有柱,血气有输,骨有属。 黄帝曰:愿闻其故。伯高曰:皮之部,输于四末;肉之柱在臂胫诸阳分肉间,与足少阴分间;血气之输,输于诸络,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骨之属者,骨空之所以受益脑者也。 黄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夫病变化,浮沉深浅,不可胜究,各在其处,病间者浅之,甚者深之,间者小之,甚者众之,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 黄帝问于伯高曰:人之肥瘦大小温寒,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 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 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 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收藏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卫气失常》
复制 王冰《黄帝内经 · 灵枢 · 卫气失常》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

两汉 : 无名氏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喘欬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胷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胷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濇,故中寒。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以成,刺之奈何? 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泻奈何? 岐伯曰: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蹻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收藏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
复制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调经论》
类型:

黄帝内经 · 素问 · 四时刺逆从论

两汉 : 无名氏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时善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僻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 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㑊;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秋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生乱气相淫病焉。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依其脏之所变候,知其死也。
收藏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四时刺逆从论》
复制 无名氏《黄帝内经 · 素问 · 四时刺逆从论》
类型:

梦觉作

年增血气减,药密饮食稀。 气象不堪说,头颅从可知。 忽作少年梦,娇痴逐儿嬉。 觉来一惘然,形骸乃尔衰。 梦中观河见,只是三岁时。 方悟梦良是,却疑觉为非。
收藏 范成大《梦觉作》
复制 范成大《梦觉作》
类型:

再和兼寄奉符大有叔

血气侵凌不复豪,往来攲倒似乘涛。 宁知懒过嵇中散,亦有诗如谢法曹。 旧稿只堪供酱瓿,故人相赠有绨袍。 兖州宾主同风味,恶句烦公更一薅。
收藏 吕本中《再和兼寄奉符大有叔》
复制 吕本中《再和兼寄奉符大有叔》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