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孟子介绍和孟子诗词大全

孟子

孟子,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
复制作者 孟子
猜您喜欢

过督亢陂因咏荆轲事 其一

形式:

使使持图西献秦,强秦岂不利求真。 数千里外此何用,读史谁诚具眼人。

复制 弘历 《过督亢陂因咏荆轲事 其一》
类型:

沈周疏帘看雪图

形式:

疏帘卷起那言凉,爱对梅芬松复苍。 外相不徒称一合,早将冰雪作心肠。

复制 弘历 《沈周疏帘看雪图》
类型:

钱维城仿黄公望秋山

形式:

秋入兴安万窍吹,山苍云白树参差。 扈游自写胸中趣,却说无端仿大痴。

复制 弘历 《钱维城仿黄公望秋山》
类型:

木兰行围即事杂咏八首 其四

形式:

黄幕高张面翠崚,筵开洒马锦云腾。 呼韩上寿寻常事,汉史嗤他太艳称。

复制 弘历 《木兰行围即事杂咏八首 其四》
类型:

木兰行围即事杂咏八首 其五

形式:

毡庐虽是不怀居,宜月宜风便有馀。 适暇挑灯惟著句,胜前岁此治军书。

复制 弘历 《木兰行围即事杂咏八首 其五》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