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一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杜元颖。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鉴赏二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一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澄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澄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花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澄赏月环境,暗澄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提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澄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提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提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提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提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澄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澄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花一字提提人,而又使人处处想提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花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是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是还是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澄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提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澄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花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花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花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提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澄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澄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提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提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提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澄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是“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澄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是“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花秋思可言。这真是花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是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注释

十五夜望月: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即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唐诗直解》:难描难画。 《唐诗训解》:落句有怀。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 《唐诗摘钞》:《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按题下自注:时会琴客),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 《唐诗别裁》: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唐诗从绳》: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诗境浅说续编》: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笑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唐人绝句精华》: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建介绍和王建诗词大全

诗人:王建

王建(生卒年不详),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
复制作者 王建
猜您喜欢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

形式:

幽怀久不写,郁纡在中肠。 为君一吐之,慷慨缠悲伤。 辞直非谤讦,辞夸非颠狂。 流出肺腑中,无意为文章。 儿时捧书卷,十日读一箱。 少年弄柔翰,开口吐凤凰。 正月号悲风,穗帷挂萱堂。 先君官汝阴,九月飞严霜。 累累二十口,丹旐回南方。 有叔不读书,但知禽色荒。 呼卢畜鹰犬,置我游戏场。 珠璧不受污,拂拭增耿光。 郁郁弭南溪,绛帐县郡庠。 组绣合尺度,道业传诸生。 抠衣无几何,叉手一韵成。 南溪具酒馔,列坐子侄行。 青绫覆我身,醉卧家人傍。 云间陆士龙,秋试独腾骧。 明年桂枝春,兄弟双翱翔。 半途失明师,欲济无舟航。 故人何元理,白日照忠诚。 劝我从延赏,然后学明经。 三年走辽碣,险阻实备尝。 鲸翻地轴倾,狼狈归故乡。 铁马逐人来,蹴踏般溪冰。 朔风振屋瓦,巷陌尸纵横。 鸣镝射回雁,冰消溪水清。 亲朋半凋落,残月依长庚。 婉婉两稚子,面黥刀剑疮。 田园幸无恙,出郭依农桑。 锄耰干戈里,三稔无积仓。 一官调神京,妻子不得将。 风尘复澒洞,齐鲁多豺狼。 赓歌无家别,挥泪哭途穷。 李侯艺九畹,早播芝兰香。 奇字来无趾,侧耳属垣墙。 妆钿剪翠羽,堕珥舍明珰。 缀缉不惮烦,既成衣与裳。 一朝忽变化,头角高轩昂。 男儿可如此,陋质倾高风。 庶几困而学,否极承变通。 师说无贤鄙,事业有专工。 苟欲为贸易,入市审鞠躬。 恩袍映野草,道与人俱东。 负笈远方来,岐路无修长。 拂衣叩君门,树屏遮长廊。 温言当八珍,令色充壶觞。 远来诚饥渴,蔓说辞乞浆。 秉心在黑白,掉舌谈青黄。 脸红眼尾斜,引手摩匡床。 自惟珷玞石,不中圭与璋。 君家杵臼闲,何事舂秕糠。 乃知畜奇货,韫椟方深藏。 仕途得捷径,改辙归大商。 纷纷轻薄子,仁义久已亡。 彼非仁义器,仁义何可当。 夫子青云姿,疑似令人惊。 在我固自存,为君惜清名。 冰雪正凝冱,屈指回春阳。 皓鹤毛骨轻,云静天苍苍。

复制 杨弘道 《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深》

游宁山寺入小敷谷

形式:

层层窣堵波,建标梵王家。 宝殿倚绝壁,柏径通门斜。 入山石巃嵷,峡路衔犬牙。 长溪转白龙,架溜行青蛇。 迅激巨轮翻,溅湿生石花。 出山望平野,天钻蒺藜沙。 暝色自远至,青林欲栖鸦。 蝉声促归思,乱响如缫车。

复制 杨弘道 《游宁山寺入小敷谷》

大名赠员善卿

形式:

小年尝学诗,中年多诗友。 员子豪于诗,而复豪于酒。 不知何所见,爱我心过厚。 报之以新诗,金石非坚久。

复制 杨弘道 《大名赠员善卿》

赠李正甫

形式:

富贵侈车服,鲜丽生光辉。 贫贱窃慕之,勉强终亦非。 东家借骏马,西家借新衣。 顾盼骄路人,识者多笑讥。 贫贱当勤劬,富贵起细微。 俸秩既丰厚,不复布与韦。 诗人有佳句,剽盗相因依。 逮其能已出,此道方庶几。

复制 杨弘道 《赠李正甫》

赠季尊师

形式:

季君本神人,冥晦居山中。 还丹九转成,颜色如儿童。 致虚感元气,语默与天通。 频岁伤水旱,下民食不充。 祈求降雨泽,呼召生雷风。 上帝闻其贤,行事多阴功。 策名紫虚府,进位称仙公。 骑龙上天去,此乐无终穷。

复制 杨弘道 《赠季尊师》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