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 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为王昌龄《塞下曲四首》组诗的第一首,抒发了诗人的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昌龄介绍和王昌龄诗词大全

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复制作者 王昌龄
猜您喜欢

霜天晓角 · 水西烟雨

形式:

沙浅波平。孤舟长日横。淡墨潇湘八景,谁移向、富山城。 净名。疏磬声。暮归何处僧。明日披云风顶,呼太白、赏新晴。

复制 张可久 《霜天晓角 · 水西烟雨》

霜天晓角 · 王陵夕照

形式:

暮蝉声咽。几树白杨叶。细看云岚旧隐,遗庙在、表忠烈。 翌结。弓剑冗。苔花碑字灭。远水残阳西下,今人见、古时月。

复制 张可久 《霜天晓角 · 王陵夕照》

霜天晓角 · 练溪晚渡

形式:

淡烟微隔。几点投林翮。千古澄江秀句,空感慨、有谁索。 拍拍。水光白。小舟争过客。沽酒归来樵叟,相随到、许仙宅。

复制 张可久 《霜天晓角 · 练溪晚渡》

霜天晓角 · 南山秋色

形式:

华盖亭亭。向阳松桂荣。背立夜坛朝斗,直下看、老人星。 地灵。风物清。众峰环翠嬴。千古仙山道气,谁高似、许宣平。

复制 张可久 《霜天晓角 · 南山秋色》

霜天晓角 · 渔梁送客

形式:

浪花飞雪。船阁苍云缺。一片鸬鹚西照,樯燕语、柳丝结。 话别。情哽咽。酒边歌未阕。他日寄书双鲤,顺流过、钓台月。

复制 张可久 《霜天晓角 · 渔梁送客》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