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衹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巻十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唐诗广选》:便是独坐境界。 《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唐诗训解》: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批选唐诗》:大雅玄冲。 《唐诗归》: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孤行千古。 《唐诗归折衷》:「不厌」妙矣,「两不厌」尤妙。 《唐诗摘钞》:贤者自表其节,不肯为世推移也。 《增订唐诗摘钞》:鸟飞云远,言其独坐也;末句「独」字更醒。 《而庵说唐诗》:衹此五个字(按指「众鸟高飞尽」),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白七言绝,佳;而五言绝,尤佳。此作于五言绝中,尤其佳者也。 《唐诗别裁》:传「独坐」之神, 《唐宋诗醇》:宛然「独坐」神理。胡应麟谓「绝句贵含蓄,此诗太分晓」,非善说诗者。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江南通志》:敬亭山在宁国府城北十里……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唐诗笺注》:「尽」字、「闲」字是「不厌」之魂,「相看」下着「两」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 《诗法易简录》:首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三、四句偏不从独处写,偏曰「相看两不厌」,从不独处写出「独」字,倍觉警妙异常。 《唐诗选胜直解》:山间之所有者,鸟与云耳,今则飞尽矣,去闲矣。独坐之际对之郁然而深秀者,则有此山,陶靖节诗「悠然见南山」,即此意也,加「不厌」二字,方醒得独坐神理。言浅意深,人所不能道。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具足、五绝中有数之作。 《唐诗真趣编》:鸟尽天空,孤云独去,青峰历历,兀坐怡然。写得敬亭山竟如好友当前,把臂谈心,安有厌倦?且敬亭而外,又安有投契若此者?然此情写之不尽,妙以「两不厌」三字了之。为「独坐」二字传神,性灵结撰,无复笔墨痕迹。 《诗式》:首句「众鸟」喻世间名利之辈,「高飞尽」言皆得意去,尽为「独」字写照。「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独去闲」言虽与世相忘。而尚有往来之迹。「独」字非题中「独」字,应上句「尽」字。三句看曰「相看」,见人固看著山,山亦似看著人;「两不厌」,见人固恋看山,山亦似恋看人。四句「只有」二字,见恋看山者惟人,而恋看人者似亦惟山。除却敬亭山以外,无足语者,「独坐」二字之神,跃然纸上。(品)高旷。 《诗境浅说续编》: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与寒山一片石语,惟山有耳;与敬亭山相看,惟山有目:不怕聋聩杀世上人。古人胸怀眼界,直如此孤旷。潘云:不同鸟与云之易舍,是人不厌山;不同鸟与云之暂对,是山不厌人:故谓之「两」。然山无情,人有情,止成「独坐」而已。 《唐人绝句精华》:首二句独坐所见,三四句独坐所感,曰「两不厌」,便觉山亦有情,而太白之风神,有非尘俗所得知者,知者其山灵乎? 《李诗直解》: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李白介绍和李白诗词大全

诗人: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
复制作者 李白
猜您喜欢

马尔毓不应幕府辟召

形式:

何劳帷帐借前筹,司马于今已倦游; 但傲自知无媚骨,得闲还许且科头; 双扉斜日眠黄犊,一榜兼云伴白鸥。 只恐存亡犹有恨,莫教沉醉过西洲!

复制 张煌言 《马尔毓不应幕府辟召》
类型:

寄金二如兼讯朱建武

形式:

越绝衣冠已入胡,年来故老尽瞻乌; 吹箫江上虹谁变,栖甲山中月自孤。 似我须眉还戴汉,多君姓字欲逃吴! 群豪独有朱家在,犹向西京结客无?

复制 张煌言 《寄金二如兼讯朱建武》
类型:

上巳书怀

形式:

九月春光强半空,今朝禊事媚东风。 乱红过雨应千点,新绿含烟自一丛。 曲水无觞娱岛上,远山似笏拱帘中。 子规岁岁啼成血,不道劳人太转蓬。

复制 张煌言 《上巳书怀》

次韵酬林荔堂

形式:

日日天南望五云,家亡国破友朋分! 廿年血泪枯崖岛,三度孤师哭宋文。 力竭臣靡难复夏,声哀望帝痛思君。 西台幸有同心侣,愧杀投繻终子军!

复制 张煌言 《次韵酬林荔堂》

寄纪石青年丈

形式:

归帆一挂鹭江涛,紫气南回望转高; 关塞羽书偏间隔,乾坤蓬鬓正萧骚。 山中到处巢玄鹤,海外何人钓大鳌! 极目寒云空在抱,不知鸿雁为谁劳?

复制 张煌言 《寄纪石青年丈》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