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树滩的拼音版

  • shù
    tān
  • róng
  •  
     
     
     
    liáo
    ér
    shēn
    zhāng
    tān
    zhí
    ér
    huō
  •  
     
     
     
    piān
    luàn
    shí
    mén
    xiǎn
    zhòng
    liú
    duó
  •  
     
     
     
    wèi
    dào
    shēng
    xiān
    wén
    tāo
    tāo
    yīn
    tiān
  •  
     
     
     
    gāo
    yún
    jīng
    fén
    lǎo
    wēi
    tuō
  •  
     
     
     
    qīng
    shān
    chī
    lóng
    zhōng
    zāo
    dòng
  •  
     
     
     
    tān
    páng
    yǒu
    hán
    jiǔ
    xián
    guā
  •  
     
     
     
    liú
    ān
    zāi
    shēng
    huó
徐荣介绍和徐荣诗词大全

徐荣

清汉军正黄旗人,原名鉴,字铁生。道光十六年进士,知浙江遂昌县。咸丰间官至杭嘉湖道。与太平军战于渔亭,阵亡。工诗,精隶书,善画梅。有《怀古田舍诗钞》等。...
复制作者 徐荣
猜您喜欢

妙法莲华经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 释迦牟尼
形式:

尔时阿难、罗侯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惟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侯罗、所愿,住立一面。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幡,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 阿难持法者, 当供养诸佛, 然后成正觉,   号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国土清净, 名常立胜幡,   教化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闻满十方。   寿命无有量, 以愍众生故。 正法倍寿命, 像法复倍是。   如恒河沙等、 无数诸众生, 于此佛法中, 种佛道因缘。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一精一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及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稀有, 令我念过去, 无量诸佛法, 如今日所闻。   我今无复疑, 安住于佛道, 方便为侍者, 护持诸佛法。 尔时佛告罗侯罗:“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十世界微尘等数诸佛如来,常为诸佛而作长子,犹如今也。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寿命劫数,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无异,亦为此佛而作长子。过是已后,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 罗侯为长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为法子,   于未来世中, 见无量亿佛, 皆为其长子, 一心求佛道。   罗侯罗密行, 惟我能知之, 现为我长子, 以示诸众生。   无量亿千万  功德不可数, 安住于佛法, 以求无上道。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佛告阿难:“汝见是学无学二千人否。唯、然,已见。”“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微尘数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尔时世尊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 今于我前住, 悉皆与授记, 未来当成佛。   所供养诸佛, 如上说尘数, 护持其法藏, 后当成正觉。   各于十方国, 悉同一名号, 俱时坐道场, 以证无上慧,   皆名为宝相。 国土及弟子, 正法与像法, 悉等无有异。   咸以诸神通、 度十方众生, 名闻普周遍, 渐入于涅槃。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 我闻授记音, 心欢喜充满, 如甘露见灌。

复制 释迦牟尼 《妙法莲华经 ·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妙法莲华经 · 法师品第十

: 释迦牟尼
形式: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愍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当知是人、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则为如来肩所荷担。其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供、而供养之,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当勤供养, 受持法华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种智慧, 当受持是经, 并供养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 当知佛所使, 愍念诸众生。   诸有能受持, 妙法华经者, 舍于清净土, 愍众故生此。   当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于此恶世, 广说无上法。   应以天华香, 及天宝衣服, 天上妙宝聚, 供养说法者。   吾灭后恶世、 能持是经者, 当合掌礼敬, 如供养世尊,   上馔众甘美、 及种种衣服、 供养是佛子, 冀得须臾闻。   若能于后世、 受持是经者, 我遣在人中, 行于如来事。   若于一劫中, 常怀不善心, 作色而骂佛, 获无量重罪,   其有读诵持、 是法华经者, 须臾加恶言, 其罪复过彼。   有人求佛道, 而于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无数偈赞。   由是赞佛故, 得无量功德, 叹美持经者、 其福复过彼。   于八十亿劫, 以最妙色声、 及与香味触、 供养持经者,   如是供养已, 若得须臾闻, 则应自欣庆、 我今获大利。   药王今告汝, 我所说诸经, 而于此经中, 法华最第一。 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诸佛世尊之所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而此经者,如来现在,犹多怨嫉,况灭度后?” “药王,当知如来灭后,其能书、持、读、诵、供养、为他人说者,如来则为以衣覆之,又为他方现在诸佛之所护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愿力、诸善根力,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药王,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需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增上慢者。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说是法华经者,云何应说。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为诸菩萨及四众、广说是法华经。” “药王,我于余国,遣化人、为其集听法众,亦遣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其说法,是诸化人,闻法信受,随顺不逆。若说法者在空闲处,我时广遣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等,听其说法。我虽在异国,时时令说法者得见我身。若于此经忘失句读,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 应当听此经, 是经难得闻, 信受者亦难。   如人渴需水, 窄凿于高原, 犹见干燥土, 知去水尚远,   渐见湿土泥, 决定知近水。 药王汝当知, 如是诸人等,   不闻法华经, 去佛智甚远, 若闻是深经, 决了声闻法。   是诸经之王, 闻已谛思惟, 当知此人等、 近于佛智慧。   若人说此经, 应入如来室, 著于如来衣, 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 广为分别说。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 处此为说法。 若说此经时, 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应忍。 我千万亿土、 现净坚固身,   于无量亿劫、 为众生说法。 若我灭度后、 能说此经者,   我遣化四众、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养于法师,   引导诸众生, 集之令听法。 若人欲加恶、 刀杖及瓦石,   则遣变化人、 为之作卫护。 若说法之人, 独在空闲处,   寂寞无人声, 读诵此经典, 我尔时为现  清净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为说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为四众说,   空处读诵经, 皆得见我身。 若人在空闲, 我遣天龙王、   夜叉鬼神等, 为作听法众。 是人乐说法, 分别无挂碍,   诸佛护念故, 能令大众喜。 若亲近法师, 速得菩萨道,   随顺是师学, 得见恒沙佛。

复制 释迦牟尼 《妙法莲华经 ·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 释迦牟尼
形式: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一精一勤给侍,令无所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捶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广为众生说于妙法,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众生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宝塔,高六十由旬,纵广四十由旬,诸天人民,悉以杂华、末香、烧香、涂香,衣服、璎珞、幢幡、宝盖,伎乐、歌颂,礼拜、供养七宝妙塔。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无量众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至不退转。” 佛告诸比丘:“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妙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处,常闻此经。若生人天中,受胜妙乐,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名曰智积,白多宝佛:“当还本土。”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善男子,且待须臾,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相见,论说妙法,可还本土。” 尔时文殊师利、坐千叶莲华,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宝莲华,从于大海娑竭罗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敬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文殊师利言:“其数无量,不可称计,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且待须臾,自当证知。”所言未竟,无数菩萨、坐宝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住虚空中。此诸菩萨,皆是文殊师利之所化度,具菩萨行,皆共论说六波罗蜜。本声闻人、在虚空中说声闻行,今皆修行大乘空义。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无量众, 今此诸大会、 及我皆已见。   演畅实相义, 开阐一乘法, 广导诸众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说妙法华经。”智积问文殊师利言:“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稀有,颇有众生、勤加一精一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殊师利言:“有裟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积菩萨言:“我见释迦如来,于无量劫、难行苦行,积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为众生故,然后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言论未讫,时龙王女、忽现于前,头面礼敬,却住一面,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种好、 用庄严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龙神咸恭敬,   一切众生类, 无不宗奉者。 又闻成菩提, 唯佛当证知,   我阐大乘教, 度脱苦众生。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龙女谓智积菩萨、尊者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当时众会,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尔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龙女成佛,普为时会人天说法,心大欢喜,悉遥敬礼。无量众生、闻法解悟,得不退转,无量众生、得受道记,无垢世界、六反震动,娑婆世界、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受记。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复制 释迦牟尼 《妙法莲华经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妙法莲华经 · 劝持品第十三

: 释迦牟尼
形式: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受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受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敝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嗔浊、谄曲,心不实故。”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 “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 安隐天人, 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于他方国土、广宣此经。”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惟越致,转不退法錀,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 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惟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惟愿不为虑, 于佛灭度后, 恐怖恶世中, 我等当广说。   有诸无智人, 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当忍。   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 纳衣在空闲, 自谓行真道, 轻贱人间者。   贪著利养故, 与白衣说法, 为世所恭敬、 如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而作如是言, 此诸比丘等, 为贪利养故、 说外道论议,   自作此经典, 诳惑世间人, 为求名闻故。 分别于是经,   常在大众中、 欲毁我等故, 向国王大臣、 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 诽谤说我恶, 谓是邪见人、 说外道论议。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诸恶。 为斯所轻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 皆当忍受之。 浊劫恶世中, 多有诸恐怖,   恶鬼入其身, 骂詈毁辱我。 我等敬信佛, 当著忍辱铠,   为说是经故, 忍此诸难事。 我不爱身命, 但惜无上道,   我等于来世, 护持佛所嘱, 世尊自当知。 浊世恶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随宜所说法, 恶口而颦蹙, 数数见摈出,   远离于塔寺。 如是等众恶, 念佛告敕故, 皆当忍是事。   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说佛所嘱法。   我是世尊使, 处众无所畏, 我当善说法, 愿佛安隐住。   我于世尊前、 诸来十方佛, 发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复制 释迦牟尼 《妙法莲华经 · 劝持品第十三》

妙法莲华经 · 安乐行品第十四

: 释迦牟尼
形式: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一淫一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法錀,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复制 释迦牟尼 《妙法莲华经 · 安乐行品第十四》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