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政篇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上之情壅阏而不得下达,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类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周易》的《泰》卦说:「君臣上下沟通就会志向一致。」它的《否》卦上又说:「君臣上下不沟通就不会成其为国家了。」因为上情下达,下情上呈,君臣上下成为一个整体,才可以称得上「泰」。而下情受到阻隔无法上达,上下不相沟通,那么有国家也形同虚设,这就是「否」呀。上下沟通叫泰,不然则叫否,自古以来莫不如此。然而上下阻隔,没有比近世更严重的了。君臣相见,仅仅是上朝那点儿时间,上下之间,也只是奏章批复为纽带,靠法令和制度来维持而已。这并非只是沿袭了旧例,也是上下地位悬殊所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国家总是在奉天门举行朝会,从来都是如此,这可以称得上勤政了。然而殿堂台阶高峻,仪礼威严显赫,有御史来督察朝仪、鸿胪卿来检举失礼违法的人,通政司来引导上奏,皇帝只不过是看看而已,臣僚就谢恩告退,诚惶诚恐地退朝。照此看来,皇帝何曾办过一件事,臣僚又何曾进献过一言呢?这没有其它原因,只是因为君臣地位悬殊,关系隔绝所致,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君臣同处一殿,却有如万里的阻隔,臣僚即便有意见要陈说也无由陈说啊。 我认为,要做到君臣上下沟通,不如恢复古代内朝的制度。在周朝时候,有三种朝制:在库门外所设的为正朝,君主在这里向臣僚咨询和谋划政事;在路门外所设的叫治朝,天子每天在这里视朝;路门内所设的叫内朝,也叫燕朝。《玉藻》上说:「君主待日出时就视朝,退朝后在路寝听政理事。」这是由于在朝会上接见群臣,是为了正君臣上下的名分,而在路寝听政理事,是为了沟通远近各地的情况。按汉朝制度,有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等官员的朝会叫中朝,有丞相以下至六百石官员参加的朝会叫外朝。唐朝皇城的北面的南三门叫承天门,在每年的元旦、冬至,皇帝驾临这里接受各国的朝贡,这大概就是古代的正朝吧。它的北面是太极门,西面是太极殿,每月初一、十五日,皇帝在这里坐朝,这大概就是古代的正朝吧。再往北面是两仪殿,皇帝平时在这里坐朝理事,这大概就是古代的内朝。宋朝时,皇帝平时在文德殿听朝,臣僚每五天向皇帝的请安就在垂拱殿,元旦、冬至和皇帝寿辰的庆典,在大庆殿举行,而赐宴则安排在紫宸殿或是集英殿,进士考试则在崇政殿。侍从以下的官员,每五天就有一位上殿,叫做轮对,他要向皇帝陈说当前政事的得失利害。在内殿引见臣僚,有时也赏赐他们座位,有时免去他们穿朝靴的礼节,这大概还保留着三朝制度的遗风吧。原来上天有太微、紫微、天市三垣,天子效法它们。设立正朝,这是效法太微一垣,外朝是效法天市一垣,内朝是效法紫微一垣,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本朝皇帝寿辰、元旦、冬至等大朝会,在奉天殿举行,这就相当于古代的正朝。而平时在奉天门设朝,这就相当于古代的外朝。可是惟独缺少内朝,然而也不是缺少,那华盖、谨身、武英等殿举行的朝会,难道不是古代的内朝的遗制吗?洪武年间,如宋濂、刘基,以及永乐年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人,每天侍奉在皇帝身边。大臣蹇义、夏元吉等人,常常在便殿启奏应答政事。在那时,难道有上下阻隔的弊病吗?现在内朝还没有恢复,皇帝驾临平常的朝会后,众位臣僚就不再进见了,三大殿门高峻深闭,很少人能入内一见。因而君臣上下的情况,阻隔难通,天下的弊病就由此累积起来。孝宗晚年时,对此深有感触,多次在便殿召大臣商议政事。正将有所作为时,他便去世了,百姓无福分,没等到眼见天下大治的美好形势,臣民至今还对此深感遗憾。 长远而论,愿皇上效法圣明的先祖,就近而论,要仿效孝宗,全部铲除近世以来上下阻隔的所有弊端。在平常的朝会之余,再到文华、武英二殿设立朝会,以此效法古代内朝的制度。大臣们每三天或是五天就请安一次,侍从和台谏各一员上殿轮流奏对政事,各部有事请示皇帝裁定,皇上依据所掌握的情况来裁决,遇到有难于裁决的问题,就同大臣们当面商议。要经常引见群臣,凡是谢恩、告辞、觐见一类的,都要上殿向皇上陈说启奏。皇上虚心地向他们询问,和颜悦色地指导他们,如此一来,人人都能够畅所欲言。皇上即使深居九重内宫,但天下事情都能够鲜明地全部展现在眼前。外朝制度是用来正君臣名分的,而内朝制度是用来沟通远近情况的。这样一来,难道还会发生近世那样的上下阻隔的弊病吗?尧舜时代,圣上心明眼亮,好意见都不会被埋没,贤才全部为君王所用,也不过如此而已。

注释

亲政:皇帝亲自执政。 《易》:《易经》,古代占卜用书,后为儒家经典之一。《泰》:卦名,《易经》六十四卦之一。《泰》卦是由象征「天」的「乾」和象征「地」的「坤」组成,但坤在上,乾在下。古人认为这样一来,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两气从而相交,象征着君王、臣民的上下交融,所以叫做安泰的「泰」。 《否》:卦名,《易经》六十四卦之一。《否》卦与《泰》卦相反,而是乾在上,坤在下。古人认为象征君王的「天」在上,象征臣民的「地」在下,两者气不能相交,所以叫做「否」(闭塞)。 壅阏:阻塞,堵住。 视朝:君王临朝。 数刻: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数刻指时间极短。 奉天门:北京故宫的太和门。 堂陛悬绝:皇帝在殿堂上,臣子跪在台阶下,两者地位相差悬殊。 御史纠仪:御史监劾诸官不合礼仪之举。 鸿胪:古官员,掌朝会、祭祀等,相当于宫廷司仪官。 通政司:明始设,掌收转内外奏章。这里指通政司的官吏通政使。 库门:古代传说天子有五门,库门是比较靠外的一个门。 路门:古代天子宫廷中最里面的一个门。 《玉藻》:《礼记》中的一个篇名,它记载天子及贵族的生活规程。引文为节选,稍有出入。 路寝:路门内的宫室,是君王处理政事的处所,也叫「燕寝」。 大司马:汉官名,掌全国军事。 左右前后将军:汉武官名,金印紫绶,位仅次上卿,掌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渐废,东汉、三国时非常置,三品。 侍中、散骑:汉官名,皇帝近臣。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指政府各级官员。汉制,官员以俸禄定定级,二千石以上为高级官员,六百石指一般官员。 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起居:请安。问好。 三垣:古代天文术语,天文学家把天空星辰分为三垣、二十八星宿及其它星座。三垣在北极星周围,依次为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下句的「太极」应为「太微」。 洪武:明太祖年号(西元一三六八-一三九八年),共三十一年。 宋濂、刘基:均是明太祖的开国功臣。 永乐:明成祖年号(西元一四〇三-一四二四年),共二十二年。 杨士奇、杨荣、蹇义、夏元吉:都是永乐以来成祖、仁宗、宣宗等朝的高官。 高閟:高大、幽深。 鲜或窥焉:很少有人看到里面。 无禄:同「不禄」。无福,不幸。 自尽:把自己的意见全部说出。 唐虞:唐尧、虞舜。 明目达聪,嘉言罔伏:眼睛明亮,耳朵灵敏,正确的意见从不被埋没。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亲政篇》是明代书法家王鏊所写的一篇文章。本文尖锐地指出上下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然而,他提出的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没有被采纳。武宗以后,皇帝吏加亲信宦官,政治更加腐败,明朝终于走向灭亡的道路。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王鏊介绍和王鏊诗词大全

诗人:王鏊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济之。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读书,远避权势。本与外戚寿宁侯张峦有连,亦不相往来。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以忧去。正德初进户部尚书......
复制作者 王鏊
猜您喜欢

送三韩李若士省亲之楚(若士尊公时提督湖广

形式:

秋到离亭暮。 羡风前、珊鞭玉靶,翩然竟去。 借问此行何所向,笑指巴烟郢树。 是乌鹊、惯南飞处。 路入南荒休骋望,有陶公战舰空滩雨。 酾热酒,浪花舞。 严君坐拥貔貅旅。 厌下流、一军下濑,目无黄祖。 昨夜月明亲飨土,耍奏新填乐府。 都不用、陈琳阮瑀。 手掣红旗翻破阵,看郎君、下笔惊鹦鹉。 猿臂种,气如虎。

复制 陈维崧 《送三韩李若士省亲之楚(若士尊公时提督湖广》

咏马贵阳画册

形式:

极北龙归,江东马渡,君臣建业偏安。 天上无愁,宫中有庆,声声玉树金莲。 点缀太平年。 更尚书艳曲,丞相蛮笺。 月夕花朝,那知王濬下楼船。 华清月照栏杆,怅多时粉本,流落人间。 可惜当初,丹青妙手,如何不画凌烟?风景极凄然。 写一行衰柳,几处哀蝉。 展卷沉吟,昏鸦蔓草故宫前。

复制 陈维崧 《咏马贵阳画册》
类型:

贺新郎

形式:

事已流波卷。忆春帆、酒中饶恨,将词排遣。填到消魂千古曲,烛泪一时齐泫。 红渍透、吴笺蜀茧。知己相怜袍未锦,论深情、碧海量还浅。 丁香结,甚时展。 买臣自分难通显。又谁知、此生真见,禁林春扁。俛仰钟期成隔世,便化云中鸡犬。 也刻骨、衔恩未免。今日锦袍虽换了,记前言、腹痛将他典。 买素纸,向公剪。

复制 陈维崧 《贺新郎》

五綵结同心 过惠山蒋氏酒楼感旧

形式:

惠山山下,谁氏高楼,记曾借我酣眠。夜半喧山雨,龙峰顶、飞挂百幅帘泉。 当时尚有玲珑在,凭阑唱、落叶哀蝉。可惜是、声声红豆,忆来大半难全。 如今重经楼下,只水声幽咽,髣髴鸣弦。弹指匆匆,旧时燕子,换做万里啼鹃。 当垆莫唤楼前客,应怪我、泪裛红绵。惆怅煞、一天明月,满汀渔火商船。

复制 陈维崧 《五綵结同心 过惠山蒋氏酒楼感旧》

摊破浣溪沙 冬闺

形式:

绮疏六扇掩玻瓈,花影罘罳漾衵衣。学绾翻荷新样髻,日将西。 有恨篝前银鸭睡,无情筝上钿蝉啼。独对水仙花絮语,太悽迷。

复制 陈维崧 《摊破浣溪沙 冬闺》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