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方正学书

仆于执事别十馀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粗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间;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用世,贵乎得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话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思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与您相别十多年,这期间,我仰慕您的感情的深浅,书信收到与否,只是小事罢了,姑且放着不提。只有您,关系着天下人的期望。您与士人的进用和废退、天下人的幸与不幸有关。听说您被召见,估计这时候一定到了京城,承担重要职务了。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所以冒昧地向您进言。 大凡天下有才学的人能被任用固然是难得的,但是善于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像张良对于汉高祖,能运用自己的才学;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为什么呢?张良对于汉高祖,知晓事情可以实行再进言,进言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汉高祖任用他,当时就得到好处。所以像樊哙、郦食其和汉高祖那样亲密,也不能离间他;像陈平和周勃被汉高祖那样信任,也不能指责他;像萧何和曹参被汉高祖那样相信,也不能剥夺他。这就是张良能正确运用自己的才学的缘故。贾谊对于汉文帝,不能洞察有些事皇上不能做却轻易进言,并且又说得太过分,所以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才能抓到他的把柄说他坏话。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文帝不采纳他的言论,这就是贾谊不能施展他的才能的原因。现在皇帝求贤用才的心意,向上可比得上尧、舜,原本不是汉高祖、汉文帝可比的;您辅佐国君、施恩百姓的方法,远的可比皋陶、夔,也不是张良、贾谊能比的。正如人们所说的明君良臣千百年来只能相逢一时。您如果见到我们的国君不被问就罢了,如果问到您就一定能畅所欲言;您不说就罢了,说了我们国君就一定都会采纳。使人民能处在尧、舜那样和乐升平的盛世,就在这个时候了,这难道不是天下的大幸吗!、 虽然如此,但是天下的事情本来有既能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的,也有能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的。如夏历、周代的礼帽等,这类既可通行于古代又能通行于现在;又如井田制度、分封制度等,可通行于古代而难通行于现在。可通行的就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就容易;难通行的却施行,那么人们遵从它也就困难。遵从它容易,那么百姓就以获得它的好处为乐,遵从它困难,那么百姓就遭受那祸患。这就是君子得到治理国家的机会时,可贵之处在于能因时制宜的原因。您在这些方面,精细考虑并藏在心里不是一天了,做起来如翻转手掌一样容易,哪里还要等我多说呢?然而我听说有智慧的人考虑千次,一定有一次疏忽;愚笨的人考虑千次,一定会有所得。所以不能不向您进言。 按人之常情,爱一个人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周密的话,必定能在祸患到来之前补救他的过失。如果等到他已经产生过失,再去补救,这就是爱得不深从而考虑得不周,那难道是忠心吗?天下像我这样了解您很深,爱护您很周到的人,本来就多,我私下认为对您忠心的人,还没有能超过我的,请您稍稍体察。

注释

方正学:即方孝孺(公元1357年—公元1402年),明初著名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守海(今浙江省宁海县)人。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侍讲,进侍讲学士,文学博士,深得惠帝信任,于国家大政,多所建议。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后,方孝孺被执不屈,遂被杀,并灭九族。“正学”是他的书斋的名称,学者称他为“正学先生”。著作有《逊志斋集》。 仆:自称谦词。 执事:对人的敬称。 情慕:互相仰慕的感情。 书问:书信。 达否:是否收到的意思。 细:小。 系:联系。 与:参预,有关。 侧闻:传闻。 膺:接受。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句:大凡有治理天下的才学的人固然是难得的,但能善于正确地运用自己的才学的人尤其难得。 子房: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在佐高祖定天下的过程中,屡出奇谋,深得信任,后被封为留侯。 贾谊:汉文帝时人,善文学,文帝召为博士,深得信任,一年之中超迁至太中大夫,为文帝出谋划策改革制度,因躁进遭大臣疑忌,加以毁谤,被文帝疏远,先后出为长沙王、梁怀王太傅,死时年三十三岁。 未尝不中: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意即正确合用。中,中的。 樊:樊哙,刘邦的猛将,吕后之妹女媭的丈夫,与刘邦为连襟。 郦:郦食其,刘邦的谋士。 间:离间。 平:陈平,刘邦的主要谋臣,常出奇计,建立大功,深受刘邦信任,封曲逆侯,后任丞相。 勃:周勃,刘邦的猛将,战功卓著,封绛侯,刘邦死前,曾委以“安刘”重任,后与陈平设谋诛诸吕,立汉文帝,任太尉、丞相。 非:毁谤,指责。 任:信任。 萧:萧何,跟随刘邦起义,守关中,供给军需,技刘邦评为功劳第一,封酂侯,任丞相、相国,地位为百官之最尊。曹:曹参,随刘邦起义,攻城战野,功最多,封为平阳侯,继萧何任相国。 夺:夺去信任。 未能:未能用其才的意思。 易言:轻易上言的意思。 绛:绛侯周勃。 灌:灌婴,刘邦的大将,因功封颍阴侯,文帝时继周勃任丞相。 短之:说他坏话。 圣天子:指惠帝。 尧舜:均为传说中的上古圣王。 皋:皋陶(yáo),传说中的舜的贤臣,狱官之长。 夔(kuí):人名,传说中的舜的贤臣,乐官之长。 方:比。 伦:相等。 明良:明君良臣。 致:导致。 斯民:人民的意思。 唐虞:即尧、舜,因尧又称陶唐氏,舜又称有虞氏。 雍熙:和乐光明的意思。 夏时:夏历,即今俗称的“阴历”。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夏民族聚居地所用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后,历代相沿,以迄于清,民国后始改为“阳历”。 周冕:指周代的服饰。 井田:一种奴隶主身族的土地制度。孟子曾描绘过这种制度:“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封建:这里是指“封土地,建诸侯”,是奴隶制时代的分封制度,不是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的意思。 用世:此处指治理国家。 时措之宜:因时制宜的意思。 研诸虑而藏诸心:精细考虑并藏在心里。诸,之于。 措之犹反掌耳:做起来如翻转手掌一样的便当。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句:人情总是这样的,对一个人爱得很深,并且对他可能遇到的祸患考虑得周密的人,必定能在祸患尚来到来之前,先给以补救。 窃:私下,谦词。 伏惟:原意是伏地思考,古代下对上陈述自己的想法时用的敬词,这里是谦词。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这封书信是时任知县的王叔英写于方正学被徵召进京之初。方正学即方孝孺,在洪武末年聚徒讲学,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名满天下,被称为“读书种子”。但食古不化,不知变通,极力主张以《周礼》为规范改革制度,恢复“井田”。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方孝孺被召进京,惠帝欲加重用。为此,王叔英写此信给方孝孺,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规劝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地吸收古代的经验,慎重地实行改革,不要泥古不化,使“民受其患”。词语简净,切中方孝孺的病根。表现了王叔英对国事的深切关注和对朋友的真诚情谊。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王叔英

明浙江黄岩人,字元彩,号静学。洪武中与方孝孺等并征,辞归。二十年,以荐为仙居训导,擢汉阳知县。建文元年,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方孝孺欲行井田,叔英寄书谓古制不可行于今。燕王兵至,奉命募兵,行至广德......
复制作者 王叔英
猜您喜欢

灵芝歌

形式:

孕三秀兮毓灵芽。承月精兮映日华。烂辉光兮发云霞。 服紫茎兮咽胡麻。乘赤霄兮上无涯。

复制 胡应麟 《灵芝歌》

拟汉郊祀歌十九首 其十八 象载瑜

形式:

象载瑜,粲六牙。至万里,自流沙。入天闲,服舆皂。扈法驾,彰大造。 翩翩哉,赤鸿来。超虞罗,翔玉台。翮五文,丽以鲜。衔灵芝,咽醴泉。 兆嘉祥,禔景福。八荒来,四夷服。

复制 胡应麟 《拟汉郊祀歌十九首 其十八 象载瑜》

西门行

形式:

綦隆世,化日舒,玉尊肴醴罗前除。东邻子,燕赵姝,清歌妙舞扬罗襦。 贤豪过,驷马车,良辰日吉心相娱。人命无百年,日月同斯须。 胡为自约束,怅怅常独居。岂无仙人王子乔,驾六飞龙游太虚。 岂无仙人王子乔,驾六飞龙游太虚。天地会有终,千秋万岁后仙圣同凡愚。 不如命我友,撞钟擂鼓鸣笙竽。

复制 胡应麟 《西门行》
类型:

娇女诗

形式:

莫愁年少女,十五嫁卢家。雕梁双紫燕,白日坐飞花。

复制 胡应麟 《娇女诗》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形式:

爷娘错嫁女,嫁与长干商。今年发滟滪,明年发浔阳。

复制 胡应麟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