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的春光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少陵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评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杜少陵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少陵「生平第一快诗」。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辑评

《潜溪诗眼》:古人律诗亦是一片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夫人感极则悲,悲定而后喜。忽闻大盗之平,喜唐室复见太平,顾视妻子,知免流离,故曰「却看妻子愁何在」;其喜之至也,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故曰「漫展诗书喜欲狂」;从此有乐生之心,故曰「白日放歌须纵酒」;于是率中原流寓之人同归,以青春和暖之时即路,故曰「青春作伴好还乡」。言其道涂则曰「欲从巴峡穿巫峡」,言其所归则曰「便下襄阳到洛阳」此盖曲尽一时之意,惬当众人之情,通畅而有条理,如辩士之语言也。 《诗薮》:老杜好句中迭用字,惟「落花游丝」妙极。此外,如……「便下襄阳向洛阳」之类,颇令人厌。 《杜臆》:说喜者云喜跃,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 《唐诗快》: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杜诗说》:杜诗强半言愁,其言喜者,惟《寄弟》数首,及此作而已。言愁者使人对之欲哭,言喜者使人对之欲笑。盖能以其性情,达之纸墨,而后人之性情,类为之感动故也。使舍此而徒讨论其格调,剽拟其字句,抑末矣。 《义门读书记》:如龙。二泉云:后半喜之极,故言之泽。 《杜诗解》:「愁何在」妙。平日我虽不在妻子面前愁,妻子却偏要在我面前愁,一切攒眉泪眼之状,甚是难看。「漫捲诗书」妙,身在剑外,惟以诗书消遣过日,心却不在诗书上。 《初白庵诗评》:由浅入深,句法相生,自首至尾,一气贯注,似此章法,香山以外罕有其匹。 《杜诗详注》:顾宸曰:杜诗之妙,有以命意胜者,有以篇法胜者,有以俚质胜者,有以仓卒造状胜者。此诗之「忽传」、「初闻」、「却看」、「漫捲」、「即从」、「便下」,于仓卒间,写出欲歌欲哭之状,使人千载如见。朱瀚曰:「涕泪」,为收河北;狂喜,为收河南。此通章关键也。而河北则先点后发,河南则先发后点,详略顿挫,笔如游龙。又地名凡六见,主宾虚实,累累如贯珠,真善于将多者。 《茧斋诗谈》:一气如注,并异日归程一齐算出,神理如生,古今绝唱也。 《唐宋诗醇》:惊喜溢于字句之外,故其为诗,一气呵成,法极无迹。末联撒手空行,如懒残履衡岳之石,旋转而下,非有伯昏瞀人之气者不能也。 《唐诗别裁》:一气流注,不见句法字法之迹。对结自是落句、故收得住。若他人为之,仍是中间对偶,便无气力。 《读杜心解》: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情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三、四,以转作承,第五,乃能缓受,第六,上下引脉,七、八,紧申「还乡」,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杜诗镜铨》:结联,毛西河云,即实从归途一直快数作结,大奇。且两「峡」两「阳」作跌宕句,律法又变。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陈德公曰:所谓狂喜,其中生气莽溢行间,结二尤见踊跃如鹜。作诗有气,岂在字句争妍? 《读杜私言》:「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纯用倒装,在起手犹难。 《杜诗集评》:李因笃云: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然崔颢《黄鹤楼》以散为古,公此篇以整为古,较崔作更难。 《杜诗言志》: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义,直是情至文生。 《唐诗绎》:通首一气挥洒,曲折如意。 《岘佣说诗》:「剑外忽传收蓟北」,今人动笔,便接「喜欲狂」矣。忽拗一笔云:「初闻涕泪满衣裳」,以曲取势。活动在「初闻」两字,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捲」,才到喜得「还乡」正面,又不遽接「还乡」,用「白首放歌」一句垫之,然后转到「还乡」。收笔「巴峡穿巫峡」、「襄阳下洛阳」,正说还乡矣,又恐通首太流利,作对句锁之。即走即守,再三读之,思之,可悟俯仰用笔之妙。 《近体秋阳》:白首不能放歌,要须纵酒而歌,还乡无人作伴,聊请青春相伴,对法整而乱,乱而整(「还乡」句下)。一气注下,格律清异。 《全唐风雅》:写喜意真切,愈朴而近(「漫捲诗书」句下)。自然是喜意流动得人,结复何等自然。喜愿之极,诚有如此,他语不足易也。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杜甫介绍和杜甫诗词大全

诗人: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
复制作者 杜甫
猜您喜欢

二十六夜坐

形式:

初霜涤馀暖,山气何其明。 水痕亦渐收,涧浅流不声。 翔空有鸣雁,肃肃已南征。 人闲易为老,物引诚可惊。 凭窗既危坐,出门复安行。 夜晚村微火,得酒承满觥。 且了读残书,理惬意逾平。

复制 韩淲 《二十六夜坐》

露菊

形式:

英英辉丛菊,重露滋其花。 移来秋已深,不饮亦已嘉。 小槛凭虚檐,山迥无风沙。 霁色寒未生,此地玉溪家。

复制 韩淲 《露菊》

送仲至长乐帅幕

形式:

文笔擅名第,当置台馆中。 不合大雅尚,天怒令诗穷。 昔年弄水亭,一见知不同。 继而灵山阳,示我所作工。 岂期江海上,浩然复相从。 小篇清且丽,大篇疏而通。 尚友梅都官,不但杨陆翁。 和平事淡泊,志意惊盲聋。 时时写几句,岂只凡马空。 又喜富收拾,锦绣纷青红。 决定得名世,挽回正始风。 岑岑闽岭山,连帅鼓角雄。 幕府少为贫,因与了事功。 地暖罕霜雪,榕阴荔枝丛。 不妨资食啖,闲游佛老宫。 万一遇真隐,识赏无匆匆。

复制 韩淲 《送仲至长乐帅幕》

送致道

形式:

君家兄弟贤,四海得师友。 卜居赤城霞,山水照户牖。 宗盟懒致身,时务能袖手。 纷纶五经笥,圣处端不朽。 每切乡往之,喜从仲氏后。 青春钱塘湖,仅尔一杯酒。 微吟已相和,要论合深扣。 调官复东还,知我离索否。

复制 韩淲 《送致道》

赵履常入建阳

形式:

文行士所贵,世或鲜知道。 道通天地人,斯足为我宝。 文高多外驰,行实徒自保。 意诚而动化,岂不在深造。 其间有径庭,一一宜探讨。 探讨自得之,乐哉可忘老。

复制 韩淲 《赵履常入建阳》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