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类型:

赏析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上述二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情僧”和云游“诗僧”的形象。读此二诗,这位才情横溢、浪漫奇幻、集亢奋与忧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只可惜天不假俊杰以时间,苏曼殊只在人间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中辞世,他以绚烂的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
点击收起 ^

诗人:褚生

...
复制作者 苏曼殊
猜您喜欢

二闸迟敬亭不至

形式:

临风一棹趁扁舟,芦岸村帘分外幽。 满耳涛声流不尽,夕阳独立小桥头。

复制 敦敏 《二闸迟敬亭不至》

小雨天桥厂有怀二弟敬亭时住喜峰口

形式:

海风水气腥,山翠迫衣冷。 潮蒸郁勃云,雾隔朦胧影。 沟塍滑泥泞,马蹄不得骋。 遥想塞上行,云乱松亭岭。

复制 敦敏 《小雨天桥厂有怀二弟敬亭时住喜峰口》

送贻谋之西山访敬亭

形式:

溪柳样晴丝,明媚西郊路。 谁蜡阮公屐,往随灵运步。 奚囊一肩诗,烟翠千山树。 薄暮醉村醪,飘然入山去。

复制 敦敏 《送贻谋之西山访敬亭》

有怀敬亭

形式:

斗洒双柑春正浓,苍崖古寺旧游踪。 一鞭残照吟归晚,今宿西山第几峰?

复制 敦敏 《有怀敬亭》

送敬亭游西山

形式:

去年四月西山道,柳翠烟浓花正好。嵚崎直上白云巅,眼界胸襟何浩浩。 层峦秀叠重崖垂,招提半属前朝基。君今二月奚囊去,我能历数西山奇。 到山径寻翠微境,柏榻禅龛梵宇静。谷声镗鎝鸣钟声,鸟语松风发猛省。 迂回石磴走嶙峋,香界庙貌香烟新。朱门碧瓦离宫院,仙风绰约仙姿春。 煮茶曾试龙泉水,一泓如镜清且旨。遥从飞洒觅源头,此泉宁止此山里。 怪哉秘魔真奇异,二青谁与传其事?崖横路断老樵踪,古涧幽深藏鬼魅。 振衣更上蹲嵯峨,峰□相峙楼台多。南望白石卢沟路,西看碧浪昆明波。 宝珠古洞森烟萝,中旋一隙通岩阿。问君幽宿何方寺?跻攀天太可能过。 平生自负双屐健,春来游兴为君羡。去去西望想诗怀,一时古寺题留遍。

复制 敦敏 《送敬亭游西山》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