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汁

本草纲目 · 木部 · 桦木

气味 (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 乳痈初起(肿痛结硬,欲破未破)。用桦皮烧存性,研为末,温酒送服一匙。服后即卧床休息。一服见效。 肺风毒疮(遍身疮疥如疠,以及急仍瘙痒,脸上风刺,妇女粉刺等)。用桦皮营业税灰四两、烧枳壳(去穰)四两、荆芥穗二两、炙甘草半两,共研为末;另用杏仁(水煮过,去皮尖)二两,研为泥,与药末调匀。每服二钱,饭后服,温酒调下。病得者,王码服药三次,此方名“桦皮散”。 小例热而短。和桦皮煮成浓汁饮服。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桦木》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桦木》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榉

释名 榉柳、换柳。 气味 苦、大寒、无毒。 主治 通身水肿。用榉树皮煮汁每日饮服。 毒气攻腹,手足肿痛。用榉树皮和槲树皮煮汁。浓哪饴糖状,另以桦皮煮浓汁调匀饮服。 双目发红。用榉皮去粗皮,切取二两,古钱七个,同放水一升半中,煎取七合,去渣,乘热洗眼,一天两次。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榉》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榉》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瞿麦

释名 锯句麦、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 气味 (穗)苦、寒、无毒。 主治 石淋。用瞿麦子捣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三日后可下石 小便不利用瞿麦二钱半,栝楼根二两,大附子一个,茯苓、山芋各三两,共研为末,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一天服三次,如无效。每服可加至七、八丸,以小便通畅、腹中温暖为见效。 下焦结热(小便淋闭或有血出,或大小便出血)。用瞿麦穗一两、甘草(炙)七钱五分、山栀子仁(炒)五钱,共研为末。每次取七钱,加连须葱头七个、灯心草五十根、生姜五片、水二碗,煎至七成,随时饮服。此方名“立效散”。 子死腹中,或发作后几天还生不下。用瞿麦煮成浓汁服下。 眼睛红肿、生疮。用瞿麦炒黄、研细。以鹅涎调匀涂眼边。用瞿麦捣汁涂眼亦有效。 鱼脐疔疮(按:此疮初起时,隆肿狭长,一端有白色突出点,形状象鱼脐,因此得名。是一种险症)。用瞿麦烧灰,调油敷患处。 咽喉骨鲠。用瞿麦研末,每服一匙,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竹木入肉。用瞿麦研为末,每服一匙,一天服三次,或用瞿麦煮汁服。一天服三次。 附方 瞿麦的主要功用是清热、利水、通淋。亦治难产。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瞿麦》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瞿麦》
类型:

本草纲目 · 水部 · 盐胆水

释名 亦名卤水。煮盐初熟时,槽中沥下来的一种黑色浓汁。味苦,不能吃。可用它做豆腐。 气味 咸、苦、有大毒。 主治 各种虫蚀病,颈瘘(颈部淋巴结核),疥癣,痰厥等。 附方 盐胆水有大毒。治痰厥,用盐胆水灌进,随同痰吐出,所以不中毒。其他病,盐胆水可不入口。便是外擦,凡疮有鲜血者,亦不宜用盐胆水,以免它进入血管,使人中毒。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水部 · 盐胆水》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水部 · 盐胆水》
类型:

本草纲目 · 谷部 · 黍

释名 赤黍名门、糜,白黍中芑,黑黍中季节距,一稃二米名痞。 气味 黍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 丹黍米:甘、微寒、无毒。 黍茎和根:辛、热、有小毒。 主治 黍米:烧灰和油涂跌打伤,能止痛,不作瘢;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 丹黍米:止咳嗽,退热,亦治泄痢鳖瘕。 黍茎和根:利小便,止喘,去浮肿。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谷部 · 黍》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谷部 · 黍》
类型:

本草纲目 · 果部 · 盐麸子

释名 五倍、盐肤子、盐梅子、盐坏子、木盐、天盐、叛奴盐、酸桶。 气味 (子)酸、咸、微寒、无毒。 主治 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盐麸子的树白皮,以水煎服能杀蛔虫,其根白皮加醋煎浓汁含吞,能治骨鲠。有资料说,盐麸子的根能软鸡骨。盐麸子的叶上有虫寄生,即结成五倍子,说见虫部。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果部 · 盐麸子》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果部 · 盐麸子》
类型:

本草纲目 · 谷部 · 大麦

释名 牟麦。 气味 咸、温、微寒、无毒。 主治 食饱烦胀。用大麦面熬香,每服一匙,开水送下。 蠼螋尿疮。用大麦嚼敷,一天三次。 汤火伤。用大麦炒黑,研为末,搽伤处。 小便不通。用陈大麦秸煎浓汁一次服。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谷部 · 大麦》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谷部 · 大麦》
类型:

本草纲目 · 木部 · 竹

气味 竹叶(堇竹叶):苦、平、无毒; 竹叶(淡竹叶):辛、平、大寒、无毒;; 竹叶(苦竹叶):苦、冷、无毒。; 竹茹(淡竹茹):甘、微寒、无毒; 竹沥(淡竹沥):甘、大寒、无毒。 主治 竹叶: 上气发热(急热之后饮冷水所引起)。用竹叶三斤、桔皮三两,加水一斗,煮成五升,细细饮服。三天服一剂。 时行发黄。用竹叶五升(切细)、小麦七升、石膏三两,加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细饮服。服尽一剂可愈。 牙齿出血。用淡竹叶煎浓汁含漱。 脱肛不收。用淡竹叶煎浓汁热洗。 不儿头疮、耳疮、疥癣。用苦竹叶烧为还想,调猪胆涂搽。 竹茹: 伤寒劳复,卵肿股痛。用竹茹一升,加水三升,煮沸几次后,服汁。 妇女劳复(病初愈因过劳复发,热气冲胸,手足抽搐,状如中风)。用淡竹茹半斤、栝楼二两、加水二升,煎成一升,分二次服下。 妇女损胎(孕八、九月时,或跌伤,或惊伤,心痛)。用竹茹五两,加酒一升,煎成五合服下。 月经不净。用竹茹微炙,研为末。每服三钱,加水一碗煎服。 小儿热痛,口噤体热。用竹茹三两、加醋三升,煎成一升。每服一合。 跌打内伤(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煎为末,加酒一升,煮开三次服下。三服可愈。 竹沥: 中风口噤。用竹沥、姜汁等于发,每日饮服。 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张。以竹沥饮一、二升,即苏。 小和伤寒。用淡竹沥、葛根汁各六合,令慢慢饮服。 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用竹沥夜服二合。 妇女胎动(妊娠为房事所动,因绝)。用竹沥一程式,饮服立愈。 消渴尿多。频饮竹沥,数日可愈。 咳嗽肺痿(咳逆短气、胸中有声、吐脓痰,有臭味)。有淡竹沥一合服下。一天服三、五次,以愈为度。 产后虚汗。用淡竹沥三合,温服。过一会,再服一次。 目赤痛。眼不得开。用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棉裹浸一宿,频频点眼,令热泪出。 突然牙痛。用苦竹烧一头,另一头出汗,取汁涂痛处。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竹》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木部 · 竹》
类型:

本草纲目 · 菜部 · 蒜

释名 小蒜、茆蒜、荤菜。 气味 (根)辛、温、有小毒。 主治 时气温病(初起头痛壮热,脉大)。用小蒜一升捣汁三合,一次服下。不愈,可再服一次。 干霍乱(不得吐泻)。用小蒜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下。 长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浓汁,勿沾盐,饱食,有效。 疟疾。用小蒜不定量,研为泥,加黄丹少许,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新汲水送下。 恶核肿结。用小蒜、吴茱萸等分,捣烂敷患处。 小儿白秃(头上团团白色)。有蒜切细每日擦患处。 蛇蝎螫人。有小蒜捣汁内服,外以蒜渣敷伤处。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菜部 · 蒜》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菜部 · 蒜》
类型:

本草纲目 · 草部 · 夏枯草

释名 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气味 (茎、叶)苦、辛、寒、无毒。 主治 肝虚目痛(冷泪不止,羞明畏日)。用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钱,茶汤调下。 赤白带下。夏枯草开花时,采来阴干,研为末。每服二钱,饭前服,米汤送下。 血崩。用夏枯草研为末,每服一小匙,米汤调下。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用夏枯草捣烂,绞汁服一碗,极效。 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瘰疬(不论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加水两杯,煎至七成,吃完饭过一段时间以后温服。体虚者,可用夏枯草煎汁熬膏服,并以膏涂患处。兼服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更好。 附方 夏枯草的功用是清肝明目,用瘀消瘤,还有利尿降压的作用。民间又用它来泡茶,作清凉被动暑剂。
收藏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夏枯草》
复制 李时珍《本草纲目 · 草部 · 夏枯草》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