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

孟子尽心知性

心具良知所性根,若非穷理亦能昏。 心须物格无馀蕴,藩蔽开除本体存。
收藏 陈普《孟子尽心知性》
复制 陈普《孟子尽心知性》
类型:

孟子养心寡欲

心体自然安用养,多因迷欲易成昏。 但能寡欲无私累,本体清明理自存。
收藏 陈普《孟子养心寡欲》
复制 陈普《孟子养心寡欲》
类型:

性斋二首为分湖陆提举作

孔门性不闻,学者失其义。 上中下为三,善与恶为二。 邹洛异而同,韩扬同而异。 不指理不明,不兼气不备。 理无智无愚,气有驳有粹。 本体在涵养,工夫由克治。 立义以居敬,存诚以去伪。 曾思两卷书,学问千古事。 性外无馀天,斋中有乐地。
收藏 陆文圭《性斋二首为分湖陆提举作》
复制 陆文圭《性斋二首为分湖陆提举作》
类型:

乌水溪

闻道此溪水,源头高且清。 末流趋污下,本体失澄明。 淘汰人功尽,冲融天质呈。 沧浪歌记取,勿易濯吾缨。
收藏 黄清泰《乌水溪》
复制 黄清泰《乌水溪》
类型:

答江山何伦柴惟道徐贤三生问自然之说

客来问自然,本体已见前。 本体何面目,见之亦至难。 至难有至易,忘助两无间。 两在故不测,而乃疑于天。
收藏 湛若水《答江山何伦柴惟道徐贤三生问自然之说》
复制 湛若水《答江山何伦柴惟道徐贤三生问自然之说》
类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九

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功夫否?” 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见得真时,便谓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亦得。”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九》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十九》
类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四十五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本体未尝有动。”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四十五》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省曾录 · 四十五》
类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类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五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五》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五》
类型:

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一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收藏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一》
复制 王守仁《传习录 · 卷下 · 门人黄修易录 · 一》
类型:
唐诗三百首 | 小学古诗大全 | 初中古诗 | 高中古诗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李白诗词大全 |

微信扫一扫

校园文学诗词